相关栏目
    院系热点

    赓续红色血脉,助力圣地发展(四)| 实践进行时:红土情深杨家岭,艺海扬波纪念馆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11日 字体大小:

    (通讯员:冯东霞、陈晓明)为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和革命精神,同时更深入地学习和传承延安精神,2024年8月10日上午,实践队员们追寻红色足迹来到杨家岭革命旧址感受老一辈革命先烈的奋斗精神。

    实践队员们跟随着讲解员的步伐了解到,中央大礼堂是专门为召开中共七大于1942年修建而成,这也让党第一次能够在自己修建的礼堂内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

    大礼堂中央主席台后面的六面党旗象征着六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礼堂两边旗座上24面党旗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已经创建了24个年头。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隆重召开,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新的方向。在七大期间通过自我批评和自我革新,不断进步和发展,这种精神激励着实践队成员们不断自我完善、追求卓越。

    离开中央大礼堂后,队员们来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旧居。那些简陋的窑洞、简单的生活用品,见证了老一辈革命家在艰苦环境中对党和人民的无私奉献与忘我奋斗。这一幕幕让队员们对这些伟人的崇高精神充满了敬意和钦佩。

    随后实践队来到中共中央办公厅旧址,这里曾经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会场,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发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讲话精神不仅在当时指导了抗战时期的文艺工作,也对后来我国的文艺政策制定和具体工作的开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日下午,队员们前往延安文艺纪念馆参观学习。队员们仔细浏览了延安时期的文艺作品,如木刻、版画、新年画、摄影等,这些作品记录了边区的生产和斗争,反映了社会变革,具有现实性和思想性,同时在形式上吸收民间艺术手法,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强调了文艺与人民的紧密联系。队员们在这些作品中不仅领悟到了延安时期的文艺创作的中心思想,也深刻认识到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实践队员们来到鲁艺学院旧址,鲁迅艺术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文学艺术学校。1938年4月10日在延安正式成立,毛泽东同志曾亲自出席成立大会并发表讲话。鲁艺在艰难的战争岁月中培养了一大批抗战文艺干部和文艺工作者,创作了大量极富影响力的文艺作品,如《白毛女》、《南泥湾》、《黄河大合唱》等对中国现代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观结束后,本期全国大学生延安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的所有高校实践团组成合唱团,由“延安铸红梦”实践队成员袁培译担任本次合唱的报幕员,队员们齐聚一堂,用歌声缅怀历史,用心灵感受力量。《黄河大合唱》不仅仅是一首音乐作品,它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象征,这份力量激励着每一名队员,他们将情感融入每一个音符,每一个旋律,发出坚定的呐喊,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通过此次研学之旅,队员们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所经历的艰苦历程有了更具体的了解。他们被革命先辈那种“奋不顾身,敢于牺牲”的精神所触动,进而提出了新的思考,如何在当代社会中继续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如何将精神转化为推动国家发展和增进人民福祉的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