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院系热点

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08日 来源: 未知 字体大小:

一、
小A与小B是某艺术院校大三的学生,同在一个宿舍生活。入学不久,两个人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A活泼开朗,小B性格内项,沉默寡言,小B逐渐觉得自己像一只丑小鸭,而小A却象一位美丽的公主,心理很不是滋味,她认为A处处都比自己强,把风头占尽,时常以冷眼对小A。大学三年级,小A参加了学院组织的服装设计大赛,并得了一等奖,小B得知这一消息先是痛不欲生,而后妒火中烧,趁小A不在宿舍之机将A的参赛作品撕成碎片,扔在小A的床上。小A发现后,不知道怎样对待小B,更想不通为什么她要遭受这样的对待?

专家分析:
小A与小B从形影不离到反目为仇的变化令人十分惋惜。引起这场悲剧的根源,关键是个字——嫉妒
嫉妒心理是一种损人损己的病态心理,严重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克服的方法有:1.认清嫉妒的危害,嫉妒别人的人一方面影响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由于整日沉溺与对别人的嫉妒之中,没有充沛的精力去思考如何提高自己,恰恰延误了自己的前途。2.克服自私心理。要根除嫉妒心理,首先根除这种心态的“营养基”——自私。只有驱除私心杂念拓宽自己的心胸,才能正确地看待别人,悦纳自己。3.正确认知。客观公正地评价别人,也要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一个人只要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现实地衡量自己的才能,为自己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就可以避免嫉妒心理的产生。4.完善个性因素。大凡嫉妒心理级强的人,都是心胸狭窄、多疑多虑、自卑、内向、心理失衡、个性心理素质不良的人。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因素,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一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5.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一公平、合理伟基础的竞争是向上的动力,对手之间可以互相取之所长,共同进步;还必须建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嫉妒是人类心灵的一大误区。

二、
女大学生李某,长得挺漂亮。她有许多网友,大家都聊得很好。渐渐地,她发现和其中一个男生特别投机。一次不太在意的见面,却让女孩更加心仪,因为她发现男孩比想象中好很多,从此网恋就变成了现实中的恋爱。长时间的相处,让女孩发现男孩有许多像这样从网上骗来的女朋友。男孩一直在欺骗她,这就如晴天霹雳,李某心里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没有心思做任何事,甚至要割腕自杀。

专家分析:
女大学生的这种网络心理障碍属于情景性忧郁,她把自己真实的感情给了一个并不真实的人,真正相处了以后,发现他根本没有网上那么优秀,感觉也不像在网上那么好,只是虚有外表而已。更没想到男孩是一个专在网上欺骗女孩感情的人。因此造成心理障碍甚至想要自杀。而从男孩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网络心理障碍。他经常欺骗网上的女孩,表现了他在平时生活中都存在着自卑心理,这样的人特别希望得到关注。他们虚有一个好的外表,就好像“绣花枕头烂稻草”。他在网上把自己说的天花乱坠,其实是一无所有。网络是虚拟的,它可以让人们随意幻想,有些男孩把自己想成白马王子,女孩想成白雪公主,过度的幻想就产生了病态心理。

三、
男生小B,进入大学学习一年后,因多科考试成绩不理想,从此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修习学分达不到学校的规定,面临退学的危险。

专家分析
  大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都有别于中学生。因此,在适应大学学习环境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诸如动机、兴趣、方法、用脑等问题。此外,角色地位的改变,也是每个大学生所要面临的。多数大学生在入学前,是当地学习的尖子、老师家长的宠儿、同学朋友心目中的榜样,自我感觉良好。但进入大学后,挤身于这个集中了各地优等生的新群体中,就不可能人人都是宠儿、都是优等生了,原来的优越感不复存在。能否继续保持优势,或者能否接受“自己是平凡一员”这一事实,是摆在每个大学生面前的问题。如果不能正确地接受和对待这种现实,采取逃避或否认等防御方式,就会引发心理问题。事实上,你是大学学子,足以证明你的优秀。

四、
某女生C,在家是独生女,漂亮聪明,学习优秀,堂、表兄弟姐妹中数她最出色,父母爷姥万千宠爱,家庭经济条件好,很早就有自己独立的卧室。到学校后,四人一间宿舍,感到委屈和不适应,经常抱怨寝室同学,还耍娇小姐脾气,支使别人干这干那,好像是理所当然的。这样,其他三位同学开始逐渐疏远她,她感到十分孤单,却又不知道别人为什么远离她。

专家分析:
比起中学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也更具社会性。个体开始独立地步入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大学生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而且,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然而,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会产生各种问题。认知、情绪及人格因素,都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关键是要学会本着平等、尊重、真诚、宽容、谦逊的原则,在积极的人际交往实践中提高自己。

五、
小林以当地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某重点高校,第一学期期末,本来踌躇满志准备获取奖学金的她未能如愿。她的情绪从此一落千丈,变得郁郁寡欢,无心学习,也无法处理好与同学的人际关系,还整夜失眠。最后不得不去医院精神科检查,结果诊断她是患了抑郁症。

专家分析:
据日前一项对大学生抑郁症的抽样调查显示,大学生抑郁障碍疾患率为23.66%,据此推算,北京患有抑郁症的大学生不少于10万人。
在大学生中有抑郁现象的比较多,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自我价值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对自己进行了一些否定。一般这样的学生情绪都比较低落、不稳定,不爱搭理人,做事情没有兴致,时间长了,容易造成心理情绪积聚,对学习、生活肯定会造成影响,严重的则会患上抑郁症。如果没有找到正常渠道发泄,可能会沉迷于一些自己觉得是正确的事物上面,比如网络。这就需要周围的人群关注他们,给他们温暖,生活中有这种情绪的大学生也要多和身边的朋友谈心、交流,释放出自己的压力,以缓解这些症状,从而恢复到正常状态。

六、
小凯和玲都是校学生会的干部,平时经常在一起工作,慢慢地小凯发现自己爱上了聪明活泼的玲,正当他想表白的时候,得知玲已经有男朋友了。小凯知道自己是没希望了,他想就这样吧,能做一个普通朋友也不错,最起码还能经常在一起。可事情却变得越来越糟,他总是莫名其妙地对玲发火,嫌她烦,老是伤害玲,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对,可就是没有办法控制自己。
[案例解析] 情感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大学生的首要心理问题。由于他们在校学习都一帆风顺,在家又备受宠爱,所以很多大学生都养成了我行我素的性格,却不知道如何与别人相处,在人际交往和恋爱中很容易遇到挫折,在挫折面前又显得不知所措。如果小凯能把这件事看作是自己感情世界里的一道风景,这种挫折感就会消失。

七、
大学生杨某说:“转眼就要毕业了,我很担心自己的工作。平时成绩不是很好,又没有什么‘关系’,找不到一份好一点的工作,对辛辛苦苦供自己念大学的父母来说,有点残忍;考研吧,家里又没有钱。自从实习后,我就很茫然,看着同学们都在忙着写自荐材料,联系单位,我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干什么,课也不想去上,没事情的时候就在街上瞎逛,走在路上也总是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我知道自己现在的状态很不好,可是又实在没有办法。”

专家分析: 如今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面对着来自社会、家庭以及自身的重重压力,对未来充满了恐惧,产生难以把握自己的感觉。这是典型的就业恐惧症症状,面对未知的将来,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极易产生这样的焦躁心理。如果杨某能把这种就业挫折看作是对自己的一次考验,或者能认识到“所谓的好工作,并不一定会适合自己特长和才能的发挥”。那么这种就业挫折就会大打折扣。

八、
小Z,男,大四,在大学四年中,由于性格孤僻,不爱与人交往,被同学称为“隐形人”,老师几次与其联系想对其访谈都遭到冷淡拒绝。据小Z的同学反映,他平时总是独来独往,很少与同学交谈,也不爱与人分享或者帮助别人。一位比较了解小Z的同学说,他在家乡是成绩领先的佼佼者,到了大学以后,很多同学比自己见识广、能力强,优越感的消失与自我迷失使他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与失落感,再加上原本内向的性格,导致了现在的同伴交往孤独障碍。

专家分析:
  成因:孤僻和冷漠。同伴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互动,它必须建立在相互接触、相互了解、相互影响的作用之中。而性格孤僻、冷漠的人,则认为人是自私的、不可信赖的,因而现实中与人总是保持一定距离,独来独往。由于不相信别人,也不了解自己,所以这部分大学生缺乏与人交往的热情,不愿主动参与或很少参与群体活动,进而导致“自我孤立”。害羞和内向。害羞内向是指人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阻碍了正常的交往行为。同伴交往强调同学间的主动交流和积极行为,但具有害羞心理的人由于羞怯和缺乏自信,不善于交往,在同伴交往中常处于被动地位,属于容易被集体遗忘的群体,进而导致“被动孤立”。
对策:教师的正确引导、积极工作。解决此类型同伴交往障碍的最好方法就是要让这些同学多参加集体活动,多创造其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让其在“实战交往”中学会合作、包容、共享与帮助等积极交往方式。特别对于害羞、内向的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从敢于跟熟悉的人打招呼开始,逐步推进到与不是太熟悉的乃至完全陌生的人问话、叙谈和共事,对他们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及时强化。
  同伴的帮助与谅解。这一点也是纠正其不良交往方式的重要因素,要取得其他同学的理解,用集体的包容和努力争取此类型大学生从孤独和自闭中走出来,迎接友情的美好和合作的幸福。